“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近日,记者来到达州市宣汉县君塘镇大渔池村,只见一群人正在村民桂成林家的水田里插秧,时而弯腰,时而欢歌,满田荡漾着幸福的笑声。如今,漫步宣汉到处可见这样生动的抢收、抢种、抢管农业生产画面……
抢收“新成果”
有人挥动镰刀割油菜,有人扬起粮盖打菜籽,有人背着打捆秸秆在山间小路上移动……走进宣汉田间地头,处处可见大面积收割油菜,一派丰收的景象。
家住宣汉县天生镇新芽村的村民王元波种了油菜50余亩,如今交付宣汉县丰源硕农机家庭农场负责人向森林托管,正在采取机械化收割油菜。在菜籽抢收过程中,王元波已经开始筹划下一步的农活了,他说:“等油菜一收完,马上就栽秧,争取大春也有个好收成。”
近年来,宣汉县坚定不移实施“农业兴县”战略,不断强化粮油生产示范片建设,采取适期早育、规范早栽、科学早管的措施,通过品种选优、土地治理、扩种扩面、技术指导等方式,实现油菜生产机械化、专用化、规模化,确保油菜增产增收。目前,该县48.94万亩油菜、2.55万亩小麦、20.7万亩春马铃薯、3.4万亩杂豆(豌、胡豆)喜获丰收。其中,油菜预计总产量达9.5万吨,产值可达6.7亿元。
抢种“新希望”
“哒哒……哒哒……”走进君塘镇大渔池村,一台插秧机在种植大户桂刚的秧田里奔驰,一排排嫩绿的秧苗整齐划一地栽插到田里,为原本光秃秃的水田铺上了一层淡淡的新绿。
2013年,家住君塘镇的桂刚大学毕业后,回乡创办大渔池村水稻种植合作社、桂刚家庭农场及丰收农机合作社,与其父亲的桂花米业公司联营,建成了达州市第一个集生产、烘干、加工、销售于一体,具有完整产业链条的家庭农场。
桂刚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现已发展水稻1000亩。目前,桂刚使用插秧机已经栽秧600多亩。“这水稻机械插秧省工又省力,一亩田10多分钟就搞定了。”桂刚告诉记者,机插秧精准,成活率高,每亩相较人工插秧可增产50公斤左右。
“机械插秧,一亩成本大概在60元左右。一台手推式插秧机,每天能插秧10多亩,相当于10个劳动力;一台乘坐式插秧机,每天能插秧50到80亩,相当于50多个劳动力的工作量。”宣汉县农机推广站站长程维森说,“宣汉还有25台无人驾驶的农业机械。”
近年来,该县围绕水稻、玉米、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耕、种、防、收、烘”等关键环节,明确了服务组织、服务对象、服务范围、服务标准、收费标准,激励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单环节、多环节农机作业服务。目前,该县已栽种水稻35.7万亩、玉米35.5万亩、高粱1.1万亩、春大豆2.9万亩、杂豆0.4万亩、红薯3.1万亩,种下了农民“新希望”。
抢管“新效益”
“我村提灌站出现故障,无法正常使用,请帮忙修一下。”宣汉县普光镇玛瑙村村民将电话打进宣汉县农业机械化推广站求助,该站迅速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赶到现场,通过维修,确保了该村100余户农民的300亩农田灌溉。
为扎实抓好保水工作,该县每年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对提灌站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对设备陈旧老化、带病运行的提灌站进行维修改造,加大对提灌站的日常维护和管理,推进农村机电提灌站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为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该县大力推进农村机电提灌站、机耕道、农机库房、宜机化田地整治等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保障“双抢”工作,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目前,该县农村机电提灌站增至288座,辐射灌溉面积达20万亩;建成农机库房11座、农田宜机改造5300亩,建成“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4个,解决了老百姓“双抢”难等问题,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促进粮食增产增收。
张平 漆楚良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
(编辑: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