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3月,四川在奋力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同时,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启动实施建人民满意乡村运输“金通工程”,先后得到省委、省政府、交通运输部的充分肯定,连续2年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交通运输部将其增补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金通工程”成为四川交通运输行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标志性工程,成为全国首个乡村运输类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项目并高标准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获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突出任务表扬,为全国乡村运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四川样板”。
筑牢“三道防线”,全面夯实安全发展基础
创新标准规范,推动实现全省乡村客运车辆外观、乡村客运LOGO标识、驾驶员工装工牌、监管投诉平台“四统一”,让群众“一眼识别”正规车辆。
创新科技监管,率先建成“全省一张网”的乡村客运监管服务平台,实现车辆运行动态“可视”、静态“可查”;车辆全覆盖加装主动安全智能防控设备,实时识别干预驾驶员超速、疲劳驾驶和接打电话等危险驾驶行为;创新运用AI智能“点人头”,严防超载。
创新制度机制,全国首推人、车、户安全生产记分管理,配套建立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一月一报告”制度,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有效助力全省农村客运事故数、死亡数连续四年“双下降”。
聚焦“三个需求”,健全精准服务保障体系
聚焦不同地形地貌,分类提供服务产品,在平原地区推行城市公交服务延伸、丘陵地区推广乡村客运公交化改造、盆周和高原地区采取“片区化经营+预约响应”兜底服务模式。
聚焦不同出行群体,特别是“一老一小”特殊群体,分类提供菜农车、学生车、就医车等特色服务。
聚焦不同出行时段,针对性提供务农务工车、返乡返岗“春风行动”专车。
累计发展车辆3.2万辆、线路9161条,规模均居全国第一,有效满足全省3400多万农村群众差异化出行需求。
推进“三大融合”,构建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积极推动交通+邮政、商务、供销融合发展,确保乡村客运“留着住、通得好”。委托汽车厂商研发“前坐人、后放货”的客运新车型,全国首推“金通工程·天府交邮通”融合发展模式,统筹客运站场、邮政网点、电商站点、商贸网点等资源,构建“县级有中心、乡镇有节点、村村有驿站”的三级物流体系,让“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更加顺畅。截至目前,邮政业务已入驻36个县级客运站、423个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10091个行政村设立“金通·邮快驿站”,县乡各类型物流节点覆盖率达100%,创建11个农村物流服务品牌。
拓展“三项功能”,赋能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充分发挥乡村客运车辆通村达户的优势,拓展“一车多能、一员多岗”,实现“一辆小黄车,串起大乡村”。
承载基层治理功能。选任2.1万名政治过硬、综合素质好的驾驶员作为社会治安的哨兵和“网格员”,促进行业从业人员由“治理对象”变为“治理力量”。
承载政策宣传功能。安装LED显示屏、车顶喇叭进行党政宣传,打造宣传党的政策的“流动站”。
承载应急救援功能。探索与卫生健康部门合作,对驾驶员开展基础医疗常识培训,配备基础医疗急救箱,满足群众应急送医所需。
建立“三个机制”,推动政策保障常态长效
强化考核机制。推动农村客运发展纳入2020—2023年省政府对市(州)的年度目标绩效考核范畴,建立乡村客运绩效考核办法,落实属地政府主体责任。
强化补助机制。“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全额拨付地方,用于农村客运发展;每年安排4.15亿元省补资金的基础上,对“金通工程”样板县再给予500万元的奖补,鼓励市县建立与地方财政能力相适应的投入机制。
强化宣传机制。定期制作全省统一的专题宣传片,广泛展播,讲好“金通工程”故事,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编辑: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