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上游四川段,一场水上交通的绿色变革正稳步推进。一批批老旧运输船舶陆续退出航线,取而代之的是以LNG、电力等清洁能源为动力的新型船舶。根据最新规划,2025年四川将完成233艘老旧营运船舶的拆解,并推动新能源船舶数量突破100艘。这场“绿色焕新”行动,不仅是四川省落实国家“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畅通一条江”航运振兴发展行动的关键一环。
船舶拆解现场
01
强化政策保障 提速船舶拆解
作为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千河之省,四川水运的绿色转型对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四川启动“绿水绿航绿色发展五年行动”,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坚持生态优先,共推进33项重点任务。2024年,全省已拆解老旧营运船舶140艘。2025年,国家安排四川省船舶拆解补助资金1.57亿元,为拆解工作顺利推进提供坚实保障。
在政策推动下,四川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能耗老旧船舶,严格执行强制报废规定,对达到报废船龄的船舶不予检验、坚决退出市场。依托“平安渡运”和“绿水绿航”等专项行动,全省优先淘汰挂桨机船、人力渡船和能效低的船舶,计划更新老旧渡船50艘以上,建造100艘以上标准化船舶。新客渡船的抗风抗沉能力全面提升,安全与环保性能显著增强。
船舶拆解现场
随着专项资金下达,各地迅速响应,交通运输、发展改革等多部门联合成立工作专班,按“一船一策”原则制定拆解方案,明确任务节点与责任分工。今年3月,四川省2025年度第一批船舶拆解企业评审会在泸州举行,经专家综合评估,4家企业被纳入拆解单位名录,其中泸州占3家,成为推进船舶绿色拆解的重要力量。
02
创新监管机制 规范拆解流程
四川创新实施全省统一的拆解船舶动态清单制度和“一船一档”管理模式,实现对船舶状态与拆解进度的实时监控。省航务海事管理中心建立“现场+内务”双线专人负责机制,通过外场监督指导和内部流程审批并行,有效压缩手续办理时间,同时强化安全环保管控,保障补助资金精准、及时发放。
这一机制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也确保拆解全流程符合环保和安全规范。现场工作组驻扎一线监督关键环节,内务组同步跟进审批及归档工作,形成从计划到落实的闭环管理。
03
布局新能源船舶 提升绿色运力
在加速淘汰老旧船舶的同时,四川积极发展新能源船舶,推动运力结构绿色转型。“十四五”以来,全省新能源船舶数量实现从个位数到规模化的跃升,预计2025年底将突破100艘。四川重点推动船舶向大型化、标准化、专业化更新,鼓励新增和引进适江适航船舶,包括长江(金沙江)3500载重吨以上、岷江1000载重吨以上、嘉陵江500载重吨以上船舶,计划新建或引进10年以内船龄的货运船舶80艘以上,并补充专业化集装箱船和集散两用船舶。
嘉陵江1100吨级增程式电动集散货船
2025年2月,达州市鑫望达船务有限公司20艘LNG单燃料内河多用途船开工建造。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单船设计长130米,宽16.26米,型深7.98米,载货量1.085万吨,预计今年9月和11月分两批交付试航。全部投运后,将为达州新增中长途运力20余万载重吨,增加货物周转量40余亿吨公里,年减排碳排放超4000吨。
04
突破关键技术 树立绿色标杆
技术创新是绿色航运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四川持续推动船舶“绿色化”转型,2020年起,在广元、乐山、眉山等地率先开展新能源船舶试点,建成20艘磷酸铁锂电池动力客船,为锂电池船舶推广积累了经验。结合“平安渡运”工程,四川研发并推广应用了20、30、60客位纯电池动力渡船,适应不同航道条件需求。
中江县斩龙垭渡口的新能源客船
货船方面,四川省已完成嘉陵江货船电动化可行性研究和船型方案设计,为推进电动货船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目前,首批嘉陵江增程式电动集散货船已完成建造投运,该型船舶具备“低碳高效、油电混合”的典型特征,被誉为“长江绿色航运新标杆”。
此外,行业企业也积极开展自主创新,不断提升产品能耗水平。神臂城造船厂依托2021年《四川省内河船舶绿色化发展行动方案》,联合重庆交通大学船舶研究院攻克增程式动力系统,突破船用电池防水防爆、智能能量管理等关键技术,优化直翼舵桨上船应用效果,显著提升推进效率、降低能耗与排放。
(编辑:郑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