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发展是乡村经济的大动脉,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关键要素,而农村公路又是覆盖范围最广、服务人口最多、提供服务最普遍、公益性最强的交通基础设施,对助推共同富裕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3年以来,攀枝花围绕群众所期所盼,聚焦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差异大、城乡交通服务水平不均衡、沿线公路带动农村地区群众增收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加快推进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农村公路从“基础联通”向“功能提升”、从“交通载体”向“共富引擎”转变,5个县(区)均创成“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2个县(区)获评省级“金通工程”样板县,为全市共同富裕筑牢交通根基,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实践经验。
盐边县金纳路
一、整合资源抓建设强化“硬件”支撑
一是抓好政策抢先机抓住“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等中央、省委政策机遇,促成交通运输厅与市政府印发《支持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交通运输实施方案》,创新完善支持政策,攀枝花成为全省首个参照“三州”公路建设标准予以补助的地级市,全市800余公里农村公路成功纳入省级项目库。2023年以来,累计争取2.8亿元农村公路补助资金(预计入库的农村公路项目可争取上级补助资金16.3亿元)。
二是统筹资金提能效建立交通、农业农村、民宗和水利等部门会商联动机制,将农村公路与涉农项目有机整合、统一包装、多头争取,累计整合涉农资金约3.92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占总投资9.6亿元的40.9%),新改建农村公路712.4公里,农村公路建设里程和投入资金连续两年超年度目标任务。
仁大路(连接混撒拉零碳村庄的公路)
三是上下联动保落地建立市、县、乡三级联动机制,每周1次项目现场调度、每月1次向上对接,保证工作调度有力、推进达效。截至目前,攀枝花所有乡镇和建制村均实现通硬化路、通客车,乡镇通三级公路率由55.2%提升至63.2%、行政村通四级及以上公路率由90%提升至100%、30户及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由55.8%提升至77.9%,超额完成《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实施方案(2022—2025年)》中“强村富民行动”既定的农村公路建设任务。
二、精准施策重管养夯实“治理”根基
一是科技兴安“加护”运用公路桥隧结构健康监测平台,实时采集路面荷载、结构位移等关键数据,全方位监控公路、桥隧运行状况,推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加固提效”。常态化开展农村公路路况PQI(路面使用性能指数)检测,精准识别、系统整治农村次差路339公里,全市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由2022年的54.6%(全省第21)提升至90.1%(全省第1)。
二是排查整治“加力”配备无人机30余套,采用“空地协同”巡查模式,常态化开展公路巡查和安全隐患排查,动态捕捉边坡裂缝、滑坡等迹象,公路应急指挥中心统筹安排应急力量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处置,累计处置安全隐患、塌方等险情200余处。
三是重点部位“加固”针对安全风险高、事故隐患多、自然灾害影响大的重点部位,建立“一桥(路)一档”制度,累计实施农村公路综合生命安全防护工程100余公里、危桥加固(拆除重建)6座,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公路危桥二年内动态清零。
三、协同赋能优运营发挥“带动”作用
一是“公路+资源”串起产业链坚持因地制宜,全面推进农村公路与村镇布局、产业发展、文旅开发等融合发展,共建设乡村振兴产业路、旅游路121公里,打造美丽乡村路、精品慢游线20条,串联农业产业园、物流企业、景区园区等100余个(家),助力盐边县金河村成功创建“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米易县创成“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丙垭路、金纳路等农村公路入选全省“最美农村路”。
米易县丙垭路
二是“公路+就业”拓宽致富路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力量自主筹资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科学设置公益性岗位,每年吸纳约2000名村民参与农村公路建设和管养。采取“统仓共配、抱团发展”方式,建设“一点多能”乡镇综合服务平台,发展近400辆农村客运“小黄车”客货两运,串联260余个农村三级物流节点,覆盖全市5个县区、26个乡镇、134个建制村,促进“农产品进城、生活品进村”,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带动农村群众增收。
金通工程小黄车
三是“公路+服务”织密民生网针对农村群众差异化出行需求,探索推广“客运班线+区域经营+预约响应”模式,在全省率先将农村客运主防系统流量费、车辆一日三检等费用纳入农村客运补贴范围,每年投入400万元稳定农村客运车辆运营,开通周末班、赶集班、临时班等线路70余条,日均发送5400余班次,有效保障农村地区群众出行和货物流通,提升了城乡客运均等化服务水平。
(编辑:郑楠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