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光熹微中,一辆挂着露珠的公交车在河市镇缓缓启动。满载着青翠欲滴的时令蔬菜和菜农们的欢声笑语,51路"背篓公交"如同流动的民生画卷,在城乡之间架起温暖的桥梁。
民生调研破难题
"凌晨三点就要背着几十斤菜摸黑赶路,等车时生怕背篓没处放......"客运一公司党支部的党员们在走访河市镇菜农时,这些心酸诉说触动了他们的心。经过3个月的深入调研,支部党员们用脚步丈量出民生需求:凌晨5点的首班车、可放置背篓的加宽过道、避开高峰的专属线路。一次次现场勘查,一场场座谈交流,最终凝结成51路"背篓公交"的精准运行方案。
暖心服务显担当
凌晨4:30的首末站已灯火通明。驾驶员张师傅仔细检查着车辆制动系统,将特意准备的防滑垫铺在过道。5:10分,载着首批菜农的公交车准时出发。车厢里,沾着泥土清香的背篓整齐码放,菜农们聊着"东家的番茄该搭架,西家的莴笋要间苗"。当第一缕阳光洒进车窗时,这些带着露珠的新鲜蔬菜已整整齐齐码放在农贸市场的摊位上。
智慧调度创双赢
"现在每月能多卖三成菜哩!"菜农李大爷抚摸着陪伴多年的竹背篓,褶皱里漾满笑意。在公交智能调度中心,大屏上跳动的红点勾勒出创新轨迹:通过"分点错站"模式,51路从金山北路南站绕行至御景上城站,串起大型农贸市场;运用大数据分析,动态调整金山北路南站、金山北路北站、阳平路站、御景上城站4个专属停靠点;结合菜农作息,设置"早鸟专列"。这种"定制化+常规化"的混合调度,保障了月均1000余人次的菜农出行,又让城市公交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自51路“背篓公交”开行以来,受到菜农们的一致好评,“背篓公交”真正破解了农户的运“蔬”难问题。“背篓公交”不仅是一趟交通工具,更是达州公交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生动实践,彰显着公交的温度与担当,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小背篓,大民生” ,让菜农们的进城之路更温暖、更便捷。
(编辑: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