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险之地,千年锁钥
在国道G210距万源城南约2公里处,一副“秦川锁钥”四字篆于公路隧洞的北洞门楣上,另一副“蜀道何难”篆刻于对面观音峡与后河交汇处险峻的崖壁之上,这里正是古蜀道咽喉要地——“石冠寺”和“秦川锁钥”隧道。作为唐代荔枝道北上入陕的必经关隘,此地自古便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略要地,陡峭的崖壁如同天神劈就的天然屏障。
浴血筑路,抗战生命线的诞生
1938年抗战烽火中,国民政府为打通重庆至汉中的战略通道,启动汉渝公路建设。我国老一代公路工程、中国土木工程专家、总工程师赵祖康率队在万源段负责施工时遭遇艰巨挑战:石冠寺段为最艰巨路段,需凿穿万仞崖壁四片,没有捷路可以绕过,更没有退路可走,只有背水一战,因此赵祖康坚定豪迈地喊出了 “蜀道何难,车辆出川”的口号。据资料记载:石冠寺、秦川锁钥隧道的建设共动用工人约12000名,他们来自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包括难民和当地民工。施工期间由于疾病蔓延和劳动强度过大,导致多次停工。该隧道工程始于1938年6月,终于1939年5月,最终耗时约10个月完工。该隧道岩体由鹅卵石样的砾石积聚,且石质坚软交错,施工不宜钻炸,主要采用人工开凿岩体,施工难度极大,时至今日,隧道内仍可见密布如蛛网的钎痕,铭记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
抗战烽烟中的钢铁动脉
1938年2月,在全面抗战的背景下,需修筑一条贯穿川陕连接大西北,接运苏联援华物资的重要交通干线,汉渝公路的修建因此被提上议事日程。同年4月,交通部公路管理处组织两个队,以万源为中心,分南北两线同时进行勘测和施工,南线为万源至重庆,北线为万源至汉中。1940年3月南线万源至大竹段全段打通。1943年春,汉渝公路万源至重庆段417公里全部竣工通车,这条隧道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此以后,这条公路便成了国际援华物资的核心通道之一,承载着无数国际友人的关怀与希望。源源不断的物资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条生命线上,苏联援华的T-26坦克、美制道奇卡车等重型装备经此转运至华北前线。这些钢铁巨兽在隧道中轰鸣而过,月均通行量超过3000车次,为前线的战士们送去了急需的武器装备和给养。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当地百姓与守桥部队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守护着这条生命线。他们自发组成护路队,用竹篾火把在夜间照明,确保道路24小时畅通无阻。这份无私的付出与坚守,成为抗战史上一段佳话。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这条国际援华物资通道得以安全、高效地运转,为抗战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镌刻在岩壁上的精神丰碑
万源至大竹段修成后,时任交通部公路管理处处长赵祖康为万源境内的几处工程险要艰巨地段题词。“蜀道何难”原刻在汉渝公路由北向南公路左边岩石上,1965年“三线建设”拓宽公路时被毁。时过17年后,1982年12月,万源县委函请时任民革中央副主席、上海市副市长的赵祖康重新题书,并拨专款篆刻于公路隧道邻河对面崖壁至今。隧道北口的 “秦川锁钥”与河对面的“蜀道何难”遥相辉映,前者彰显地理要冲地位,后者则是对筑路精神的礼赞。2006年,万源市人民政府将此题词确定为不可移动市级保护文物,让这座精神丰碑永续传承。
从抗战血脉到发展动脉
石冠寺和秦川锁钥隧道,这些历经了80多年风雨的工程,如今依旧在发挥着它们的重要作用。在隧道岩壁上,1938年的施工铭文依然清晰可见,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建设历程。每当有车辆呼啸着穿过隧道,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回声与新时代的脉动在此交响共鸣。曾经,无数先辈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铸就了这把“锁钥”,而今,它已经化作一把金钥匙,打开了秦巴山区发展的大门,引领着这一地区走向繁荣和进步。
站在石冠寺和秦川锁钥隧道前,触摸着凹凸不平的岩壁,仿佛能听见八十年前的铁锤声与冲锋号在此共鸣。这条用生命凿通的隧道,不仅承载着民族救亡的记忆,更启示着我们:真正的“锁钥”,从来都是不屈的精神与奋进的意志。
(编辑: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