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交通网四川讯(关南)2025 年是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五周年。五年来,四地以交通互联互通为核心战略,持续打通区域 “经脉”,“两环三射” 交通骨架加速成型,天府大道全线贯通,跨市公交、轨道交通网络不断延伸,“1 小时通勤圈” 从蓝图变为现实,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跨市公交织网 便民出行更实惠
“票价 11.8 元,还能直达成都宽窄巷子,这趟快巴真是太方便了!” 近日,首班 “成眉便民快巴” 从眉山东坡区发车,串联起三苏祠、东坡水街、杜甫草堂等文旅地标,让眉山市民穆女士连连点赞。
作为成都都市圈最早开行跨市域公交的城市,眉山的交通便民实践早有成效。2018 年,连通眉山视高与天府新区的 T50 公交线开通,如今已成为两地客流量最大的跨市线路之一。“全程 50 多分钟,票价不到 5 元,和开车时间差不多,还能在车里处理工作,安全感满满。” 每周往返眉山总公司与成都业务片区的周京京,早已把 T50 当作通勤首选。
据眉山市 T50 公交线路组长李兴成介绍,该线路 “车车爆满”,通过优化为临停公交模式后,单程更比原来节省 10 多分钟。从 2018 年 T50 首发至今,成都都市圈跨市域公交线网已扩展至 17 条,日均客流量从 2019 年的 1.2 万人次增长至 2.6 万人次,跨城出行如 “同城串门” 般便捷。
轨道成 “动脉” 人才产业加速流动
“上午接到通知,1 个半小时就从资阳工厂赶到成都总部开会,100 多公里的路程和市区通勤一样方便。” 新骅光医疗科技集团员工李祉龙的通勤体验,得益于轨道交通资阳线 S3 的开通。
作为成都都市圈首条跨市域轨道线路,S3 线自 2024 年 9 月投运以来,累计运送乘客超 838.46 万人次,日均客运量达 3.05 万人次。轨道延伸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打破了人才流动壁垒。“以前从成都招技术人员,对方总顾虑通勤,现在地铁通车后,明确标注‘1 小时可达’,招聘难题迎刃而解。” 四川每舒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喻堃坦言,交通便利让企业引才更有底气。
目前,成眉 S5 线、成德 S11 线已全面开工,预计 2026 至 2027 年陆续投运,届时四地轨道网络将进一步织密,为人才、资源跨市流动铺就 “快车道”。
路网升级赋能 激活文旅与产业协同
天府大道北延线的通车,为成德同城化打开了 “快捷键”。沿着这条动脉向北,德阳广汉三星村考古探索基地因交通便利迎来暑期研学高峰,“从成都过来的游客占了绝大多数,天府大道北延线开通后,车程缩短 20 分钟,6 月底进入旺季以来,单天最高接待量达四五百人。” 基地负责人梅寒娇介绍。
交通红利还带动了沿线产业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在三星村附近的同花社区,毛肚火锅香飘四溢,成为成都游客返程前的必打卡地。“游客从北延线到三星堆、研学基地,再到我们这儿吃火锅、体验农耕,一天就能玩遍。” 广汉市向阳镇同花社区党委副书记谢波说。
对当地企业而言,交通升级意味着效率提升。“以前往成都运新鲜牛肉,走高速要 1 个多小时,现在走北延线能省半小时,肉更鲜,成本也更低。” 广汉市鑫陶一家园林火锅城总经理陶鸿武算了一笔 “时效账”。如今,成都市场三分之二的牛肉、牛杂都来自向阳镇,交通动脉正成为产业发展的 “黄金通道”。
融合加速度 支撑日均跨市客流超 68 万
如今,成都都市圈 “四网融合”(轨道交通网、道路网、公交网、慢行网)纵深推进,“1 小时通勤圈” 支撑起日均超 68 万人次的跨市客流。随着 S5、S11 等线路的建设推进,四地将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加速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让 “同城化” 从交通便利延伸至产业协同、民生共享,为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编辑:郑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