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人加紧浇筑箱梁。韦毅 特约摄影师 邱海鹰 摄
2月20日,位于华蓥市明月镇的西渝高铁中铁十局广安东站制梁场内,60余名工人穿梭于钢筋“丛林”,加紧进行钢筋绑扎。
随着时间推移,一条长32米、重700吨的双线简支箱梁在工人手中成形,待通过箱梁认证后,该制梁场将由试生产正式转入批量生产阶段,为后续桥梁架设奠定基础。
首孔梁浇筑“开门红”
“钢筋间距误差必须控制在5毫米以内,模板接缝处再检查一遍!”在制梁区2号台座旁,中铁十局西渝高铁康渝段站前十一标项目经理部副经理安然手持检测仪,反复核验钢筋绑扎精度。
“该制梁场承担着西渝高铁华蓥段共计610孔双线简支箱梁的预制和架设任务。”安然介绍,2月17日,他们顺利完成西渝高铁华蓥段首孔箱梁浇筑,现在正加速推进后续箱梁浇筑工作,力求早日批量生产。
为实现首孔梁浇筑“开门红”,该项目部提前谋划,制定了详细的复工方案,从人员返岗、设备检修到材料储备,每一项都进行了周密安排。
“首孔梁就是‘发令枪’,必须打响‘开门红’!”安然告诉记者,首孔箱梁浇筑是年后迎来的首个主要节点,为抢抓工期,该项目在大年初八(2月5日)就实现90%人员返岗,现在日均投入工人60余名,投入大型设备40台,钢筋加工、模板拼装、混凝土浇筑等工序实现“无缝衔接”。
“首孔箱梁预制只是起点,接下来要跑出‘加速度’!”安然说,按照要求,高铁箱梁需预制一批,待验收审核合格后才能批量生产。接下来,项目将启动24小时轮班制,确保今年4月底通过国家生产认证,实现日产2孔、月产60孔箱梁产能,为后续架梁铺轨赢得时间。
毫米级精度“造脊梁”
制梁场作为高铁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对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踏入西渝高铁中铁十局广安东站制梁场的智能钢筋加工配送中心,约4000平方米的宽敞厂房内,智能化场景随处可见:数控钢筋剪切生产线、数控立式钢筋弯曲中心、智能数控弯曲机器人等一系列先进智能设备有序运转,每台机器只需要一个工人操作。
最显眼的焊网机前,45岁的彭秀林,把钢筋条往操作台上一放,按下启动键,机械臂立刻“咔咔”开始焊接,飞溅的蓝色火花中,两分钟就吐出一片工整的钢筋网。
“以前我们四五个人半天都干不完的活,现在机器两分钟就完成了。”当了10多年钢筋工的彭秀林告诉记者,她操作的这台“铁裁缝”设备,每天能生产近千片钢筋网,每片尺寸精度达到1毫米以内,这些精密加工的钢筋骨架,最终将组成700吨重的巨型高铁箱梁,扛起列车飞驰的重任。
广安东站制梁场的火热场景,正是西渝高铁全线冲刺“开门红”的缩影。作为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昆通道与包海通道的交汇工程,西渝高铁全线建成后,重庆至西安车程将缩短至2.5小时,广安到重庆主城仅需20分钟。
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西渝高铁将串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关中平原城市群,推动沿线农产品出川、产业西进。正如正在绑扎钢筋的邻水工人刘强所言:“高铁通了,我家的脐橙早上摘下来,中午就能摆上西安超市的货架!”
(编辑: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