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泸石高速公路得妥特大桥施工现场传来喜讯,经过连续269天顶推施工作业,得妥特大桥完成了678米的钢箱梁顶推,为大桥主桥上部结构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国内首次钢管混凝土桁式墩+预应力钢箱组合梁桥型结构体系成套组合的成功利用,8度及以上地震烈度区联长最长的顶推施工桥梁。
得妥特大桥位于甘孜州泸定县得妥镇境内,桥梁全长约1518.5米,是泸石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更是泸石高速公路重点打造的“两隧一桥”示范性关键结构物之一。项目由蜀道集团藏高泸石公司投资,四川路桥交建集团承建,四川公路设计院公司参与设计,预计2024年11月贯通。
特殊地质条件造就特殊工艺设计
根据大桥所在的特殊地质条件,建设者研发了钢管混凝土桁式墩+预应力钢箱组合梁的桥型结构,这种桥型承载力强、韧性高、抗震能力优、经济性好。
与常见架梁方式不同,得妥特大桥采用的是顶推施工,主桥部分需架设638米长、7600吨重的钢箱梁,要把如此庞然大物放到约20层楼高的空中,并推过大渡河,通常是把钢箱梁切分成数个节段,水运至对应桥墩下方,通过架设缆吊系统把钢箱梁节段吊到桥墩上架设,但得妥特大桥所在的河流不具备钢箱梁运载条件,只能通过陆运方式运抵施工现场,综合考虑,箱梁架设采取了顶推法施工。
特殊环境影响孕育精细施工控制
在复杂风场环境以及地震侵扰的双重作用下,为保证顶推精度,全桥共设置24组全自动数控六向位移步履式千斤顶,更布设多个传感器,通过实时数据分析研判顶推过程中的线型、应力和温度变化,以增强钢箱梁顶推前移、横向纠偏能力。在现场,施工人员只需按键操作,即可“指挥”钢箱梁向前,通过系统即能对行进全程精密监测,并及时进行三维动态和六向调整,保证了钢箱梁在复杂施工环境下的落位“零误差”,更极大提高了钢箱梁施工效率。
特殊地形位置萌生模块化施工理念
在施工过程中,项目全面贯彻“模块化制造、装配式施工”理念,仅用20天时间便可完成全幅单跨安装,项目工期也可缩短12至20个月,并通过运用BIM技术优化螺栓布置设计,系统推进可视化智能制造,严格控制焊接顺序等手段,确保达到预拼、安装、焊接全过程毫米级误差控制。
截至目前,泸石高速公路2024年累计完成投资8.63亿元,占2024年下达投资目标26亿元的33.19%,自开工累计完成投资147.08亿元,占概算总投资174.08亿元的84.49%。自开工累计完成路基工程86.3%,桥涵工程79.4%,隧道工程83.1%,房建完成49.5%,路面完成45.7%,绿化完成50.6%。
延伸阅读
泸定至石棉高速公路项目,全长96.511公里,概算总投资约174.08亿元,工期四年。由蜀道集团藏高泸石公司投资建设,四川路桥交建集团、四川路桥华东公司承建,项目起于泸定县伞岗坪,止于石棉大杉树,接雅康、雅西两条高速公路,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藏彝走廊”,更是一条路线走向与红军长征的路径高度吻合的“红色之路”,是《四川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9-2035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泸定至石棉的车程将从现在3小时缩短至1小时。
项目桥隧比高达86.5%,隧道占比高达69%,是全省在建工程中,桥隧比最高的项目之一。项目平行近接多条区域性活动大断裂带,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8度),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们看来,沿高烈度地震区平行断裂带走向修建如此大规模长大深埋隧道群,是在挑战工程禁区,在世界工程界“尚属首次”。
项目建成通车后,对于完善四川省高速公路网,优化区域公路骨架网,改善民族地区生存与发展条件,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提高抗灾、救灾及灾后重建的支撑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