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泸州是长江出川最后一道关口,136公里黄金水道占长江四川段228公里的59%。作为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泸州肩负着生态保护重任。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几年,泸州持续开展长江沿岸环境大整治、环保大提升,长江生态屏障持续筑牢。早年间,尘土飞扬的码头、黑烟缭绕的轮船随处可见;如今,长江河道鱼跃鸢飞、江水清澈,两岸植被葱郁、生机盎然。
长江流域生态的改变,不只沿江产业退江入园、渔民退捕上岸、非法采砂治理,还有长江航道沿线码头岸电设施改造、船舶污染物回收等一系列“绿水绿航”措施的落地、实施。在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多重政策加持下,如今的长江泸州段,水更清、岸更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长江画卷正徐徐展开。
昔日码头变身“绿珍珠”
4月17日清晨,泸州泰安玉龙码头,“金江9号”货轮停泊在岸边。船上,上千吨水泥正通过全封闭式栈桥运输带卸到岸上的仓库里。尽管是散装水泥,整个装卸过程再也没有扬尘污染。
早在前几年,泰安玉龙码头还是一个露天散货码头,一直沿用江边作业方法,车辆直接开进河堤,不仅存在安全隐患,同时也会对长江沿岸造成污染。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深入实施,2020年4月,泰安玉龙码头开始技改,增设了封闭式栈桥传送带、降尘设施、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等。在解决环保问题的同时,码头通过能力也增加了。
码头的改造,也让江岸“画风突变”。玉龙码头上下游几公里长江岸线上,昔日“灰尘扑扑”的农房、绿植、树木已变得干净、葱郁,焕发出勃勃生机。
沿着长江往下游,昔日繁忙的李家沱砂石码头如今只剩下一段混凝土浇筑的堤岸,尚未运走的砂堆上,早已长满了各类杂草。据当地村民介绍,在允许采砂的那些年,码头周围到处是挖机、铲车,运输车白天黑夜都在跑,卷起的烟尘笼罩着整个江岸。
据了解,长江泸州大港区现有货运码头16座、泊位44个。因部分码头建设年代久远,存在装卸设施设备老旧、装卸工艺落后等问题。2020年以来,泸州市航务管理局推进港口码头技术改造,进一步更新吊机、港作趸船等设备,建设堆场大棚等环保设施。除了提升码头产能,更重要的是守护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
沐浴在4月的春风里,长江畔,原来的砂石码头已变成一颗颗“绿珍珠”:张坝桂圆林千亩江滩,江景与江堤融为一体;黄舣水上服务区、神仙桥、李子坝、大沙坝等江段,岸线绿意盎然……长江沿岸风景的蜕变,正是泸州坚持生态优先、践行长江大保护的实践成果。
沿江经济“含绿量”攀升
围绕“绿色”做文章,打造长江岸线最美底色。近年来,泸州港6个1000吨级(兼顾3000吨级)多用途泊位,已形成25.5万标箱的年通过能力。2022年完成港口吞吐量818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19.03万标箱。泸州黄金水道经济的“含绿量”正在持续攀升。
4月17日上午9时40分,一艘由重庆方向驶来的集装箱货轮缓缓驶入泸州港。船舶停稳,船员立即关停船上发电机组,轻车路熟地接上码头岸电,然后安心等待装卸。“柴油发电机声音大、味道难闻,成本也很高,还是使用岸电清洁、方便,更经济实惠。”船长徐强介绍,货船用岸电要比柴油发电节约1.9元/度,货船进港停留时间短则一天、长则三四天,停靠一次可以节约千余元成本。
10时许,黄舣沱水上服务区,“泸碧水1号”船舶污染物接收船迎着熹微的晨光出发。甲板上,整齐摆放着多个分类垃圾桶。下一站,将驶往合江密溪沟码头,接收靠泊船只上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油污水。船长刘纯斌说,泸州还推广应用船舶污染物联合监管与信息服务系统,做到港口码头及船舶全覆盖,在正常经营的码头船舶污染物转运率、处置率达100%。今年一季度,“泸碧水1号”共接收船舶垃圾346艘次,生活垃圾4028千克、生活污水415.9立方米、油污水1.17立方米。
不仅是人,动物也能感受到长江生态环境的变迁。
今年2月,泸州观鸟会会员在沱江泸州段拍到鸟中“大熊猫”——国家一级保护濒危鸟类黑鹳。此外,“鸟中活化石”、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来自我国东北地区的苇鹀也频频现身泸州长江水域。近日,在泸州城区滨江路长江边浅水区,有市民拍摄到鲤鱼集中产卵的画面……珍稀鸟类做客、鱼类种群恢复,既是泸州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的成果,也离不开长江沿岸非法码头关停整治、“绿水绿航”行动持续推进带来的成效。
(编辑: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