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0时,成绵苍巴高速公路绵阳市涪城区杨家至广元市苍溪县元坝段全线并网运营,梓潼县结束了不通高速的历史,正式形成第三条出川、入陕、进京大通道,进一步完善大巴山区、川陕革命老区和川东北区域交通路网,支撑四川扩大向北开放,对四川整体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强化与京津冀经济区的联系、带动沿线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意义。
行驶在成绵苍巴高速公路上,路过铁炉村国家传统村落,遥遥望见黄墙灰瓦、桃树环绕,好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路过插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西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碧水蓝天,偶见白鹭飞过,桥上车水马龙,桥下鱼翔浅底;进入翠云廊自然保护区,成片的古柏树连片成荫,使人陶醉在“长廊郁翠柏,斜阳照五津”的迷人之境中……现代路与原生态的和谐共容,显得那么自然与巧妙。
成绵苍巴在项目建设中,坚持树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实现工程建设与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同步推进。
让我们一起从绵阳出发,沿高速公路进入苍溪段,去感受沿途的自然风光,探寻建设者们为打造这条绿色大道、景观大道、生态大道背后的故事。
高速绕村 环“保”古村落
游仙区魏城镇铁炉村,因三面环山、状似铁炉而得名。因为村里的土坯房建筑数量庞大,古树、古井资源丰富,这里入选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有着绵阳市最大规模的夯土建筑群落。
“修路是一件好事情,但是要横穿村里,那不行!”“是啊!铁炉都变破炉了”“不同意!不同意!”
当成绵苍巴项目进行第一次现场路线踏勘进入铁炉村时,听说线路要横穿铁炉村,村民立即表示强烈反对。村支书告诉他们,他们想发展旅游村落,高速公路横穿村落,许多夯土建筑、古树就要被拆掉或迁移。
对于工程建设者们来说,原设计肯定是最优解,但对铁炉村村民来说,却一定不是最优解。如何保护古村落成为摆在成绵苍巴建设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追求工程进度和历史文化保护二者之间,成绵苍巴项目建设者选择了保护优先。为更好保护铁炉村,他们展开了铁炉村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设计路线变更工作。
于是,施工方组织员工反复进行调研论证,广泛听取村民意见,仅现场踏勘就开展了三十多次。村民的态度也从以前的反感和排斥转变为信任和期待,有时候还会请踏勘人员去他们家坝坝上喝点水休息一下。
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和走访,在保证对线路不造成太大影响的情况,他们拿出了绕行方案。项目指挥部迅速组织专题论证,并邀请专家进行路线规划和施工方案策划,形成成熟的方案后,路线勘探小组就带着村里的意见和他们的方案去跟建设单位、设计院沟通,经过多方努力和协调,最终确定了方案——成绵苍巴高速公路局部改道,避“村”而建,绕“屋”而行,保住古村整体面貌。
“悄悄”穿越 建设保护兼得
成绵苍巴高速公路全线穿越插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西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内的六个国家级和地市级自然保护区,在这条高速公路的建设中,工程施工始终都是“静悄悄”地进行,未打扰飞翔的白鹭,没影响潜游的岩原鲤。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守护好插江、西河,让工程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使命。”在谈及高速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兼得”时,该项目负责人这样讲道。
石门河大桥上跨的插江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中华鳖、岩原鲤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鱼类以及中华裂腹鱼、四川华吸鳅等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产卵场和栖息地。原设计的桥梁施工需在水中树立墩柱,对保护区里的珍稀鱼类影响较大。成绵苍巴建设者开始思考,如何能够避免涉水施工呢?
项目负责单位当即召开方案研讨会,经过多天实地勘探,同时与设计单位积极对接,共同商讨变更方案。经过十多天的讨论,确定了加大桥梁跨度,将主墩移至岸边,主墩施工采用陆地施工方法避免了涉水施工,成功“悄悄”跨越插江河。
“变更设计增加桥梁跨度,我们虽然会提高成本和施工难度,但是我们也不能打扰到珍贵的‘东道主’不是!”成绵苍巴十七分部安全负责人说道。
为了更好地保护插江里的精灵,该项目还采用了旋挖成孔的“微创”施工工艺,即将旋挖钻机通过钻头旋挖取土,再通过凯式伸缩钻杆将钻头提出孔内再进行卸土,成功避免泥浆对插江河流造成污染。此外,还通过在大型设备上加装减震底座,在河边设置围挡和防护网等措施,防止土块等杂物落入水中。
西河大桥建设项目横跨西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全线环保工作的重点之一,环保工作压力同样很大。
“一根钢筋、一粒石子、一滴污水都不能掉到河里。”该项目技术员在每天的班前讲话中都要重复这一句话。除了提高工人施工的环保意识之外,该项目还在桥底设置挂篮进行兜底,避免了混凝土、焊花等掉入江河之中,影响鱼类生长。
在做好施工区域内环境保护的基础上,项目部还建立了生产废水循环利用生产系统,在厂区四周内设置了雨污分离系统,将收集到的污水汇集到多级沉淀池进行过滤沉淀,处理达标后再循环使用,既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又保护了当地环境,真正达到了节能减排的良好效果。
此外,他们还在野生动物出没区域留下通道,树立了生态环境保护指示牌,每一个细节都尽量做到“不破坏”“不打扰”,让高速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兼得”。在各级环境保护督察组和四川省水利厅的“双随机”检查中,项目的环保工作都得到了充分认可。
古今交汇 接力使命传承
古树名木是记录自然生态变迁的“活化石”,是承载民族历史记忆的绿色“国宝”,是寄托人与人、人与故乡、人与自然的情与意,是中国历史传承至今的朴素生态观和绿色发展理念。
“那是‘世界第一古道’翠云廊自然保护区的古柏树,当时设计老土地隧道出口就在附近,许多几百年的古树就要被迁移,但是迁移后很难成活,所以建设中我们与设计单位和业主沟通变更设计隧道出口,避让古树群,将对保护区环境影响减到最小。”驶入翠云廊保护区,项目环水保负责人指着一个古树群介绍。
“早在进场勘察,划定50余条临时施工便道时,我们就尽力做到避开林木区域或填埋沟河渠道。”他介绍到,“成绵苍巴九分部管段内有30余棵500多年的古柏树,属于重点保护区域,我们对施工区域内的珍稀古柏树挂牌保护,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提醒施工作业车辆注意避让,尽量保留天然的一草一木。”
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成绵苍巴项目的建设者们,在高质量完成工程建设中,以匠心、精心、细心,不断以更大的“含绿量”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用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致力为建设新时代美丽四川描绘了一幅现代工程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容的秀美画卷。
(编辑:郑楠)